时间:2022-09-06 12:18:35 | 浏览:702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今天(9月17日)在故宫博物院开幕。上世纪50年代,敦煌研究院曾在故宫午门举办展览,时隔70年后,两家文博机构再聚首,展出来自丝绸之路甘肃段的文物及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共188件,不仅再现丝路重华,也展现了多年来文物保护成果。
六百年故宫,如何呈现1650多年的敦煌?面对故宫午门和东西雁翅楼这样的特殊场域,如何进行展览设计,如何真正深度呈现?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分为“丝路重华”“万象人间”“保护传承”三个单元,展出来自丝绸之路甘肃段的文物及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共188件。展品还包括敦煌壁画临本35件,复制彩塑6身,数字化壁画复制品70余幅,还有仿制华盖、佛塔等辅助展品20余件。展览的华彩之处是在午门西马道下临时展厅展出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第220窟和第320窟三个复制洞窟,观众置身洞窟内可以沉浸式感受敦煌彩绘洞窟的魅力。
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在展览现场看到,本次展览的展陈设计、辅助展品的安排均别具匠心,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建筑本身宏大雄美,顶部藻井色彩绚烂,敦煌壁画尺幅较大、同样色彩光辉夺目。敦煌研究院艺术研究部陈列中心馆员、本次展览的设计师刘斐介绍,面对故宫午门和东西雁翅楼这样的特殊场域,如何在600年的故宫里,展现1650多年的敦煌?这是展览设计中要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而融合敦煌与故宫之间的视觉元素,色彩关系等,都需要在设计中得以体现。
展览现场
三个展厅的主色调均从壁画中提取而来,与展览主题相互映衬。西燕翅楼展厅的整体布局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贯穿。主色彩基调为序厅的土黄色和厅内土红色,土黄色为莫高窟崖体风貌的颜色。土红色作为敦煌壁画中常用色系,具有庄严肃穆的质感。同时在土红的整体色彩基调上又分出了几个层次,既保有了庄严沉稳的色感,又使其富有变化。午门正殿展厅——万象人间主色调以青绿色为主,这里是充满生机的世俗生活壁画及相关文物展品,因此选择了绿色作为主色调,用壁画图案点缀展厅,整体的氛围营造使观众放松下来。
展览海报
以第一章节“丝路重华”所在的西雁翅厅的内部古建筑空间来看,展厅一通到底,但是敦煌石窟是由单体空间集合而成的,并不是一通到底的空间格局。所以为了更贴合石窟寺的空间意境,同时增加展线塑造立体的展示空间,设计师进行这样的安排:
在入口部分设计崖体浮雕空间以指代沙漠中的敦煌,走出浮雕部分,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甬道长廊,两侧用飞天图案铺满,飞天图案来自不同石窟的不同时代,经过重新设计。
入口部分两侧用飞天图案铺满
顺着飞天飞行的方向看去,尽头可见一尊庄严肃穆的佛像端坐在佛龛内的台座之上,而佛龛不仅仅是来自中原地区的汉代传统,也是来自西亚、中亚的建筑遗风变化,贴合“丝路重华”的展陈主题。
入口部分两侧用飞天图案铺满
敦煌石窟洞窟内是满绘壁画的,所以设计中也以敦煌图案贴敷在故宫原有建筑立柱和柱底的地面上,选取图案时,设计师们特意找到与故宫顶部藻井相匹配的壁画图案,并调整了色彩倾向,使其在天与地之间形成空间呼应。刘斐谈道:我们惊喜地发现:“敦煌与故宫的色系,相隔千里百年,但却相得益彰,能够和谐共存,毫无违和感,中华色系真的是千年一体。”
以敦煌图案贴敷在故宫原有建筑立柱和柱底的地面上
以敦煌图案贴敷在故宫原有建筑立柱和柱底的地面上
展览的第二部分所在的午门展厅的设计中,设计师们利用了现有展厅空间和壁画元素做了多个立体装置:把二维的、平面的,变成三维展品。
也有通过石窟建筑特点转化而来的立体展示空间,例如4座仿制的项弥座,刘斐说:“我们将其放置在装置上,而这个装置则是根据敦煌石窟中心塔柱穿窟和殿堂窟的形制变化而来,中间的方形柱体源自中心塔柱,西面各放置一座仿制须弥座,然后在这个柱体上都用华盖图案作为装饰,正好与须弥座相呼应。柱体的上方采用了殿堂窟顶部的装饰特点,悬吊了藻井装置,在展厅内还分布有两个藻井装置,用来展示其他立体作品。如果再抬头看,又看到故宫原有的藻井彩绘,多重艺术元素渐次叠层。”
三维装置
敦煌独具特色“三兔连耳”藻井
为了兼顾壁画质感与文物安全性,本次展柜尝试展墙平面与展台空间相结合的布局,展墙上展现敦煌壁画的经典作品,而展台上的文物又与壁画内容相呼应。
从三个复制窟及文物壁画中看到“丝路重华”
本次展览中着重呈现了三个整窟原大临摹复制窟。
莫高窟第320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部,创建于盛唐(中唐、宋、元重修),是盛唐的代表窟之一。主室为覆斗形顶,西壁开一龛。主室近方形,窟顶藻井画云头牡丹井心,周围方胜纹、半团花、菱形纹、团花、鳞纹、垂角铃幔唯边饰以朱、青、绿敷色叠韵,色彩浓艳厚重,保存犹新,四披千佛。
南壁画千佛中央释迦说法图一铺,西壁龛内塑像仅存浮塑背光、一弟子、二菩萨。龛顶弥勒说法中二弟子、四菩萨、二天王依次而立。龛外两侧绘观音。北壁画三联式布局之观无量寿经变,中间是“极乐净土”内容,两侧为“未生怨”、“十六观”,形式与阿弥陀经变相类似,此画着力于突出宝池中莲花花生、祥禽瑶鸟与伎乐之描绘,境界优雅,色彩以青、绿、黑为主,色调清淡,为盛唐同类经变题材之一风格。
莫高窟第320窟 原大临摹复制窟
莫高窟第220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部。创建于初唐。主室为覆斗形顶,西壁开一龛,是唐代的代表窟之一。宋或西夏时,此窟壁画全被覆盖,绘以满壁千佛。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剥去四之上层壁画,初唐艺术杰作赫然重晖,主室西壁一龛,内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龛沿下画初唐供养人虽已模糊。龛外两侧画文殊、普贤变各一铺。
南壁为通壁大画:南为无量寿经变,北壁为药师经变。药师变中之两幅“对舞”(不少学者目之为“胡旋舞”)。东壁门上画说法图一铺,男女供养人各一身,此窟壁画,每幅皆为上乘之作,其中之摩诘像乃人物画之精品;前来问疾于维摩之帝王、大臣,可与阎立本“帝王图“媲美。药师变中之两幅“对舞”及其乐队,是研究乐舞的宝贵资料。
莫高窟第220窟 原大临摹复制窟
220窟中的帝王
敦煌285窟复制窟 第285窟是莫高窟早期内容最丰富的洞窟之一,其最大特点是结合了西域艺术与中原艺术
西雁翅楼的“丝路重华”展览由“丝路漫行”“信念所成”“庄严净土”“壁上丹青”四部分组成,以大量丝路文物、敦煌壁画和雕塑临摹作品展示丝路上的敦煌发展史、石窟的营建与壁画雕塑艺术。
重点文物有下面这枚“敦煌”简(汉前202-公元220年),其于1980年敦煌汉长城千秋燧采集。墨书“敦煌”二字,汉隶书体。
1980年敦煌汉长城千秋燧采集墨书“敦煌”二字
有莫高窟字样的“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