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6 18:08:00 | 浏览:6674
不知从何时开始,网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航天员在太空里,能看到中国长城与北京故宫。
但根据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所述,他搭乘“神舟5号”飞船绕行地球时,并没有看到任何一处单体建筑。包括“神舟6号”和“神舟7号”的航天员们,也没有看到中国长城和北京故宫,那这则传言便不攻自破。
北京故宫在世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更是许多外国领导人和旅游爱好者来到中国,必须要参观知名景点。
除了北京故宫之外,陕西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同样有着悠久历史,也是第一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接待过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如果非要在北京故宫和陕西兵马俑中挑出个好坏,那这两处景点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哪个更高一些呢?
2020年12月,一家专门通过媒体舆论聚焦、网络口碑、评价运营能力等方面数据,研究中国景区影响力的机构,发布了一份2020年历史遗址景区品牌百强榜单(因图太长,我就截取了前27名)。
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颐和园、拉萨布达拉宫景区位列三甲。颐和园、故宫博物院、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和承德避暑山庄及周边寺庙景区在各细分维度表现较为优异。
从这份榜单来看,北京故宫博物院力压其他景点登顶榜首,比第二名的颐和园还多144分。从这份榜单我们不难看出,至少从现有的数据、用户关注度等互联网领域影响力来看,故宫博物院还是首屈一指。
当然,这家机构所给出的数据榜单到底靠不靠谱?信息来源又是否详实可靠?还是未知数,所以这份榜单仅供我们参考。 那如何衡量两处不同景点在国际上的舆论影响力?
每年接待的游客人数,肯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 北京故宫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至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落成。
据相关数据显示,故宫目前对观众开放的面积超过80%,每年接待中外观众超过1700万人次。2020年是故宫建成600年,暨故宫博物院成立95年,大庆之年,景区相继推出一系列的精品展览。
但由于疫情影响,2020年所有知名景点的接待游客人数呈腰斩。这是大势所趋,更因为防控需要。
我们再来看看,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每年要接待多少中外游客?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位于西安临潼,是在兵马俑坑遗址上建立起来的遗址类博物馆,也是现如今中国古代最大的军事博物馆,立足于景区自身的深厚历史文化基地。
兵马俑博物馆最近几年通过联动周边景区,借助网络直播或数字化方式,提升景区整体美誉度。
据统计,早在2017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共接待中外游客达685万人次,它是继北京故宫之后,中国第二个年接待游客超过600万人次的博物馆。
如此说来,故宫博物院每年接待的游客次数,还是要远远多于秦始皇兵马俑。 有句广告语是这么说的:不看广告看疗效。
故宫与秦始皇兵马俑,这两处历史景点平均每年接待的游客人次的数据,便能直观地展现出故宫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还是要远远超过秦始皇兵马俑。 毕竟,一个历史旅游景点不可能人为造假。
国内外游客之所以会慕名前往北京故宫与西安兵马俑,就是因为这两处旅游景点拥有着极其浓厚的历史底蕴。
除了衡量接待的游客人次,还要考评故宫博物院和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院,这两处历史景点到底有何独特的历史底蕴,以及文化影响力?
故宫总占地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楼宇房间9000余间,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宫殿型建筑。故宫博物院也是明、清两代皇家宫殿,乃中国最大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
其实,故宫建筑本身就是文物,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无需赘述。故宫有许多“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二者相辅相成。国际文化旅游界将故宫建筑整体看作是一件精美文物,故宫博物院是集中华文化于大成建筑,其中包罗历史、艺术,及各种中华传统文化。
无论从哲学、艺术、历史等各个角度,在国际上都应占据一席之地。 此外,故宫博物院共藏有180万件藏品,囊括全部门类,一多半为“清宫旧藏”。
近几十年,通过征集调拨等方式,又取得数10万件精品文物。比如大家熟知的陶瓷、玉器、珐琅器等文物,这些在各个省份的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的文物,放眼整个故宫博物院比比皆是。
故宫博物院还分为“原状陈列”和“文物陈列”两种亮点。除了这些琳琅满目文物种类之外,故宫博物院还有类似于钟表馆、书画馆、陶瓷馆、雕塑馆等种种特展。近年来,故宫与国际上其他博物馆合作举办了不少引进展览。
2015年,故宫博物院发行的文创产品营业额就已达到10个亿。 作为中国第一批被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评委会对中国故宫的评价:“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回头再来看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兵马俑就是秦始皇的陪葬品。秦始皇陵始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历时38年。
1974年,考古队发掘秦始皇陵上方4座兵马俑坑,总面积约为23,380平方米。 兵马俑坑是中国第一个规模宏大,布局讲究,且保存完好的帝王陵寝。秦始皇兵马俑坑已出土的4座兵马俑坑,成品字形排列,布局非常严谨,结构奇特。
作为世界考古史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兵马俑陪葬坑也被称之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兵马俑让后人可以清楚地了解,在公元前2世纪时,以秦国为杰出代表的中华文明,已经能够达到世界领先的高度。
兵马俑制作工艺,是当时中华文明艺术层面的巅峰。在兵马俑的制作规模上,完美地展示了秦国庞大的强劲组织能力。这种组织能力,则是一个社会文明的集大成者。
兵马俑坑曾经出土了一把长91厘米的青铜剑,此剑千年不锈,锋利无比,反映出秦国青铜冶炼技术的成熟程度。
同时期出土的铁兵器中(无论欧洲还是中国),都比不上这青铜剑漂亮、锋利。 冷兵器时代,冶炼技术和武器装备决定战斗力。
在外国人眼里,大秦帝国是神一般的存在。兵马俑正好重现了大秦的军事盛况,自然而然也成为了许多欧洲游客必须打卡的中国景点之一。
可说来说去,兵马俑只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加上封建时期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秦始皇驾崩后,兵马俑制成兵马、战车的形状作为陪葬品,埋入地下。
因此,单从故宫博物院和兵马俑坑这两处历史遗址文化的影响力,以及具体用途来看,故宫博物院还是更具魅力。
因为故宫作为集中西方文化集大成的建筑,其本身单体建筑就是一座不可移动的珍贵文物。故宫里面包罗万象,有许许多多大家想到或想不到的文物种类,拥有更加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反观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只能代表战国末年秦国及其秦始皇陵寝的气势恢宏。兵马俑坑应该归属于考古发现,而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巴黎卢浮宫、俄罗斯艾米塔什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并称世界五大博物馆。
所以个人觉得,故宫博物院和兵马俑陪葬坑进行类比,应该是故宫博物院的影响力要更大。 但话又说回来,无论是故宫博物院还是西安秦始皇兵马俑,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全人类最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与其说故宫博物院的影响力比兵马俑随葬坑更胜半筹,倒不如说有人喜欢故宫博物院的包罗万象之美,也有人则更喜欢秦始皇陵的厚重历史之感。
如果一定要比较这两处历史遗址,谁更出色?估计也是一个争论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作者:萧汉老北京的冬季,一直被无数人深爱、惦念着,这里的雪,雅致又静谧,纷飞的雪花间,夹杂着一丝高贵的王者气度。俗话说,春雨贵如油。2022年第一场雪后,北京有哪些
北京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每个中国人的旅行清单上都必定会有北京这个地名。去北京天安门看升旗、去看看皇家庭院、去长城看长城外的天苍苍野茫茫、带孩子去北大清华体验下最
为方便市民五一假期出行,4月22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重点推荐20条“住民宿,游京郊”五一精品主题线路,将本市京郊精品民宿与众多五一游山、玩水和赏花出游等串联起来,更好地满足市民及游客五一假期到京郊旅游休闲的需求,为市民提供吃、住、行、娱、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家中的普通收藏品瓷器,到文物鉴定公司一看,竟然价值上千万?李先生在网上发布了自己的藏品信息,想要卖掉变现。几天后便有一家收藏品鉴定公司通过微信与其联系,通过查看照片,称藏品是辽代三彩瓶,价值几千万,公司可帮助其向博物馆
600年故宫,72万平方米面积,一砖一瓦,一禽一鸟都凝结着中国古代工匠的汗水和智慧,是举世罕有的文化的瑰宝集成。故宫是必去胜地,近年来又是网红打卡地,人满为患,还车满为患,古迹的承载能力如何?这些日益突出的矛盾,备受人们关
来源:环球时报中国代表团追平境外参赛最好成绩【环球时报记者 李佳寅 许云峰】7月23日,在几乎空无一人的体育场内,推迟一年的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与全球观众见面。美联社当时称,这是场非常精彩但又异常安静的开幕式,也为疫情之下的奥运赛事定下基调。国
中新社北京1月26日电 题:台湾小伙北京开店记:只想做一碗地道卤肉饭作者 李晗雪 李雪峰西单——北京人气最旺的商业区之一,走出地铁口,能看到一间绿白色调、挂着“台湾卤肉饭”“车轮饼”招牌的快餐。若误以为这是又一家借“台湾风味”噱头揽客的小吃
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危杨、李颖 记者王育民)以打造全市安家置业首选地、旅游消费目的地、总部经济和高端产业聚集地为目标,唐山市路北区积极对接北京大招商、招大商,引进了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有力地助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批手串,材质有伽楠木、檀香木、珊瑚、翡翠、碧玺等,其中以伽楠木手串为多。伽楠木属沉香类香料,故又称伽南香、奇南香、棋南香,产于今越南中部,为清代宫廷所珍爱。清宫所用伽南香的来源主要是国外的进贡,此外也有很多地方官员为了迎
故宫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是经典文化,收藏的藏品也是经典又内涵。清朝在满族传统服饰的基础上,厘定冠服制度,等级分明。清代后妃着装同样有着严格的规定,他们的穿衣与首饰的佩戴均以《大清会典》为依据,形成清朝独具特色的冠服风格。《延禧攻略》皇后带着十八